电话:020-87031216

胶乳微球粒度表征方案

编辑:广州金程科学仪器   来源:https://www.jincheng17.com/   发表日期:2023.03.08
返回列表

胶乳微球粒度表征方案    

 

胶乳微球粒径分布 微球颗粒浓度 微球表征方法对比 微球表面修饰监测 微球分散工艺研究

 

如何得知选择的胶乳微球粒径大小?怎样判断胶乳微球的粒径是否均一?胶乳微球包被前后粒径变化如何?想要知道这些疑问,就需要一种可以准确快速测量胶乳微球样本粒径大小的方法。

 

目前纳米颗粒表征方法有纳米粒子示踪(NTA)、动态光散射(DLS)、纳米流式、电阻感应脉冲(RPS)。纳米库尔特粒度仪(Nanocoulter)采用高RPS原理,RPS又称电阻感应脉冲法。电解质溶液中的颗粒通过纳米孔时,在恒电流设计的电路中,导致电极间电阻产生瞬时变化,从而产生电脉冲信号,产生的电脉冲幅度与粒径成正比。Nanocoulter是可实现纳米颗粒单颗粒、多参数表征的仪器,3-5min就可精准得到胶乳微球的完整、真实的粒径分布。

 

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,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较为稳定、准确的体液蛋白均相免疫比浊检测方法,在临床诊断中出尽风头。胶乳微球作为免疫比浊的抗体载体,是整个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由于胶乳微球的粒径会影响免疫比浊的灵敏度,且不同粒径的胶乳微球需要的抗体投入量也有差异。因此胶乳微球的选择对于任何基于免疫比浊平台的开发都至关重要,且粒径是首要考虑的参数之一。

 

乳胶微球表征方法对比

 

UV/Vis通过测量吸光度间接测量微球浓度以及分散性,微球不同状况可能吸光度却一样,无法反应微球在溶液中的真实情况,分辨率低。

电阻法RPS(纳米库尔特粒度仪)则是直接单颗粒检测粒径浓度分布,直观分析胶乳微球在溶液中的真实情况,可定量检测团聚状况,分辨率极高。


包被前

包被后

包被后超声

吸光度(Abs

0.68

1.11

0.60

 

微球包被工艺中的离心等操作会导致微球有损失、有团聚,分光光度计无法准确体现微球的团聚与损失,甚至会给出“分散较好”的误导信息,其实当吸光度一致时,微球的团聚情况不同。相比而言,纳米库尔特粒度仪Nanocoulter直接测量微球粒径分布及浓度,清洗的反映微球的团聚情况。

 

方法/对比内容

紫外-可见分光光度法(UV/Vis

电阻法RPS

原理及示意图

检测透过样品池的光,反映样本的分散情况。

电解液中的颗粒通过纳米孔时,检测产生的电脉冲得到颗粒信息

检测类型

间接测试物质浓度与分散性的方法

直接单颗粒检测浓度和粒径

检测方法

需要线性拟合

直接进行测量

测试需求

必须是稀溶液,必须是单色光

颗粒之间无相互影响,对多分散体系有较好测试效果

结果分析

通过朗伯比尔定律间接反映颗粒的浓度信息

一次上样可以同时得到真实的颗粒粒径、浓度与电位数据

 

胶乳微球单颗粒检测

 

Nanocoulter逐个测量每个过孔的胶乳微球,通过微球过孔时产生的电脉冲信号,直接测量其真实粒径分布,粒径数据精度媲美电镜,是真正意义上的单颗粒检测。同时,单位时间检测到的微球数量与浓度成正比,为最准确直观的浓度检测方法。


胶乳微球包被前后对比

 

胶乳微球通过包被抗体,与样本中的抗原特异性结合,引起溶液浊度的变化,而微球的粒径会直接影响到免疫比浊试剂的灵敏度,因此对流程中微球的粒度变化需要精准的监控。Nanocoulter在对包被前后的微球进行粒径与浓度分析,精确区分工艺前后微球的粒径变化。

包被前后对比图.JPG 

胶乳微球分散工艺研究

 

初步制备的裸露胶乳微球的粒径均一性较好且分散稳定。但后续的表面修饰及包被工艺中,由于表面性质变化会发生团聚现象。通常都是经过超声的方式来分散胶乳微球,想要知道分散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检测。Nanocoulter通过高精准度的粒径测量,筛选合适的微球分散条件(粒径分布更加集中,团聚更少),判断出超声方式A更有利于微球分散。

 

纳米库尔特粒度仪Nanocoulter可以检测微球在工艺流程厚重的变化,在单颗粒水平快速检测微球信息,加速推动微球产业发展。

 

微球合成原料添加

应用方向

反应条件筛选

微球的团聚情况以及粒径分布

微球合成


微球结构鉴定


微球分散


粒径控制

单颗粒粒径测量微球保存稳定性浓度测量

微球保存


微球应用


侧向免疫层析

均相化学发光

标准微球

胶乳免疫比浊试剂

质量控制

条件筛选

定量分析


微球microsphere是指药物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、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体系。制备微球的载体材料很多,主要分为天然高分子微球(如淀粉微球,白蛋白微球,明胶微球,壳聚糖等)和合成聚合物微球(如聚乳酸微球)